一、央行购金潮:规模与趋势
2025年全球央行对黄金的增持力度创下历史性纪录。世界黄金协会调查显示,95%的受访央行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黄金,这一比例较2024年上升17个百分点,为2019年调查以来的最高值。中国央行已连续8个月增持黄金,截至6月末储备达7390万盎司(约2298.55吨),较2024年11月累计增加94万盎司。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购金主力,印度、土耳其等国央行2025年上半年增持量占全球总量的70%以上。
二、囤金背后的核心逻辑
1. 对冲美元信用风险
美国债务规模突破36.9万亿美元,债务/GDP比率达124%,削弱美元资产安全性。各国央行通过增持黄金降低美元依赖,优化外汇储备结构。中国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比例仅2.8%,远低于美、德等国60%~80%的水平,增持空间巨大。
2. 地缘政治避险刚需
特朗普关税政策(如8月1日起对14国加征25%~40%关税)、中东冲突等事件加剧不确定性。历史数据显示,地缘风险指数每上升10点,金价平均上涨2.3%。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资产,可规避单边制裁风险,成为央行“危机保险”。
3. 国际货币体系重构
巴塞尔协议Ⅲ将黄金从“三类资产”升级为“一类资产”,承认其核心抵押品地位。这一调整大幅提升黄金在金融体系中的权重,推动央行加速配置。
三、金价“背离”现象:囤金热为何未阻跌势?
尽管央行持续购金,2025年二季度伦敦金价仍从4月高点3500美元回落至3330美元附近。这一反常现象源于三重因素:
- 购金力度阶段性减弱:4-5月全球央行购金量骤降至12吨和20吨,远低于一季度月均81吨,主因金价高企推升成本。
- 对冲基金获利了结:二季度全球黄金ETF净流出123吨,创三年最大单季流出。COMEX黄金期货净多头头寸减少61.4万盎司,投机资本撤离放大波动。
- 市场情绪“钝化”:贸易摩擦等地缘风险常态化,短期事件对避险资金的吸引力下降。
四、黄金避险属性的真实效能
1. 长期保值≠短期稳赚
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,黄金年均涨幅仅1.5%,剔除通胀后部分时期实际收益为负。其回报集中在危机爆发阶段: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金价单周涨8%,但事件平息后往往回落。
2. 与风险资产的关联性
黄金与股票、债券相关性低(近十年均值低于0.2),能有效分散组合风险。但需注意:当经济高速增长时,黄金常因资金流向高收益资产而表现疲软。
3. 流动性优势与折价陷阱
实物黄金无交易对手风险,但回购价差高达10%。例如银行金条售价790元/克,回收价仅710元/克,短期炒作易亏损。
五、普通投资者的理性参与指南
▶ 避免盲目跟风央行
央行购金基于外汇储备结构性调整,与短期金价走势无必然联系。例如2012-2016年全球央行净购金量超1800吨,金价却下跌37%。
▶ 优选低溢价渠道
投资方式 | 成本优势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银行积存金定投 | 手续费<0.5%,支持1克起投 | 长期小额配置 |
黄金ETF(如518880) | 跟踪误差小,T+0交易 | 波段操作 |
交易所实物金 | 溢价率约1.5% | 兼顾流动性与实物持有 |
▶ 严守资产配置比例
黄金宜占家庭金融资产5%~10%。超配可能导致:
- 机会成本上升(错失股市/债市收益);
- 急用钱时被迫折价变现。
独家预判:三大信号揭示黄金新周期
- 政策转折点:若美联储9月降息(概率62.9%),实际利率下行将打开金价上行空间。历史表明,实际利率降1个百分点,金价平均涨15%。
- 央行购金复苏:当前金价回调至3330美元,接近矿产成本线(1500美元),可能触发央行补仓。若购金量重回月均60吨,将构筑价格支撑。
- 美元信用裂痕:美国“大而美”法案或新增债务1.2万亿美元,进一步削弱美元吸引力。非美货币结算占比每升1%,央行黄金需求增15吨。
核心结论:黄金的终极价值在于对冲主权信用风险,而非博取短期收益。普通投资者应弱化择时,通过定投平滑成本,将其作为资产组合的“压舱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