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争议:为什么“一钱”有两种标准?
中药领域标准(3.125克/钱):源于1959年计量改革后推行的新市斤制(1斤=500克),按 “1斤=16两,1两=10钱” 推导:500克 ÷ 16 ÷ 10 = 3.125克/钱。此标准被写入中医院校教材,并沿用至今。
黄金交易标准(3.75克/钱):香港、澳门等地区沿用明清“司马斤”旧制(1斤≈600克),公式为:600克 ÷ 16 ÷ 10 = 3.75克/钱。2025年统计显示,香港85%以上的黄金制品仍以“钱/两”标注。
台湾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,1钱≈3.73克。
关键矛盾:同一单位在不同场景下重量差达 20%(3.125克 vs 3.75克),若混淆使用可能导致成本计算错误或药效偏差。
二、历史根源:单位差异从何而来?
中药领域的坚守:
1929年国民政府首次将旧制595克/斤改为500克/斤,但为兼容古籍药方(如“细辛不过钱”的毒性控制),中药领域保留 3.125克/钱 的折中算法。1979年后虽全面推行克制单位,但药方标注仍习惯用“钱”。
黄金交易的守旧与革新:
香港保留旧制:因殖民时期与国际市场接轨需求,延续十六两司马斤制(1斤=600克),形成 “1两=37.5克,1钱=3.75克” 体系。
内地政策调整:2024年起,内地监管部门强制要求金店同步标注 “钱+克” ,避免消费者误解。
三、场景混淆的四大风险
风险1:跨境购金“隐形缩水”
假设香港购入10钱金饰:
按香港标准:总重 37.5克
若内地回收商误认1钱=3.125克:仅估值 31.25克
→ 价差损失:6.25克 × 2025年金价765元/克 ≈ 4781元。
对策:索要注明克重的质保单,拒绝模糊报价。
风险2:药方剂量偏差
台湾药方标注“5钱甘草”:
在大陆药房仅配 15.625克(按3.125克/钱)
在台湾可得 18.65克(按3.73克/钱)
→ 药效差异19%,可能影响疗效。
对策:跨地区配药时主动声明单位标准。
风险3:回收商的“选择性折算”
部分回收商利用信息差:
对香港购入的金饰按 3.125克/钱 折算;
对内地金饰按 3.75克/钱 计算手续费。
→ 双向压价,克扣利润。
对策:提前查询当日国际金价(美元/盎司),自行换算克价(公式:盎司价×汇率÷31.1035)。
风险4:投资金条的“单位陷阱”
某些机构推销“5钱小金条”:
按香港标准仅 18.75克,却标注“5钱≈25克”(误导性换算);
实际溢价高达 33%。
对策:直接认准 克/盎司(1盎司=31.1035克)国际标准,跳过传统单位。
四、2025年实用换算速查表
场景 | 1钱=?克 | 典型应用 | 注意事项 |
---|---|---|---|
大陆中药房 | 3.125克 | 细辛、人参等贵重药材 | 古方“一钱”需严格按此标准配比 |
香港金店 | 3.75克 | 金饰、金条 | 标签须含克重,否则涉嫌违规 |
台湾药房 | 3.73克 | 汉方药材 | 与大陆标准差异需人工校正 |
国际投资 | — | 金条、ETF | 统一用盎司(31.1035克/盎司) |
独家观点:单位混乱背后的深层逻辑
历史惯性 VS 现代标准化:
中药领域保留“钱”是为 传承古籍药方的精确性(如毒性控制),但需警惕地域差异带来的剂量风险;
黄金交易沿用旧制是 市场惯性使然,香港因国际交割需求难以短期变革;
消费者自救策略:
中药抓方:要求药房提供 克重明细单,核对古方剂量;
购金防坑:优先选择周大福等标注 “37.5克/两” 的品牌;
投资避险:小额黄金直接按 克价对比,大额持仓盯紧 伦敦金现(XAU) 实时报价。
数据洞察:2025年跨境黄金纠纷中,68%源于单位混淆,较2020年上升22%——这提醒我们:传统单位不会消失,但透明化标注是必然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