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金店,你是否曾被“24K纯金”“千足金”“万足金”的宣传搞得晕头转向?2025年的今天,这些名词早已成为历史。国家强制性标准GB11887的全面落地,彻底重塑了黄金纯度的游戏规则——“24K金”的标签消失了,“千足金”的招牌拆除了,所有金含量≥990‰的产品,统一只能标注“足金”。
一、新国标的核心变化:告别噱头,回归本质
“足金”成为唯一合法标识。自2016年5月4日新国标实施后,“千足金”“万足金”“24K金”等名称被强制取消。哪怕黄金纯度高达999.9‰,也只能标注为“足金”。
为什么取消?
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明确指出:纯度标签的攀比(千足、万足、十万足)助长了虚假宣传。调查显示,87%标称“千足金”的首饰实际未达标——焊点、接口处的杂质直接拉低了整体纯度。更关键的是,追求极限纯度与首饰功能本质相悖:足金990‰的硬度已足够日常佩戴,而“千足金”因禁用焊料,款式单一易变形,反而牺牲了实用性。
二、24K金的真相:从未存在的“绝对纯金”
24K金在科学上是个伪概念。理论上24K对应100%含金量,但现实中黄金必然含微量杂质。旧国标曾允许将99.6%以上纯度的黄金称为“24K金”,但新国标直接删除了这一名称。
自问自答:为什么商家爱用“24K金”宣传?
因为它利用了消费者“纯度越高越好”的认知误区。实际上,99.6%和99.99%的黄金回收价差仅0.3%(2025年7月价差约2.3元/克),但零售端却能借此加价50~100元/克。
三、新国标下的纯度真相:看懂标识,避开陷阱
认准钢印,警惕文字游戏。根据新国标,合法标识仅三种:“足金”“AU990”“G990”(含金量≥990‰)。若见到“万足金”“24K金”等字样,可直接判定违规。
常见误导术语 | 实际含义 | 风险提示 |
---|---|---|
“5G黄金” | 足金+特殊工艺 | 工费溢价高达300元/克,回收不计价 |
“古法金” | 足金+做旧工艺 | 部分产品用电镀冒充,易褪色 |
“无焊料黄金” | 足金999.9‰(企业标准) | 价格比普通足金高15%,保值性无优势 |
关键点:新国标允许企业制定高于990‰的标准(如AU999.9),但必须明示含量并承担检测责任。购买时务必索要第三方证书(NGTC/GIA),扫描二维码验证。
四、消费者的实战指南:这样买金不吃亏
1. 投资保值:认准“三无”金条
无工艺:银行金条(工行、建行)工费仅10~15元/克,远低于金店的50~150元/克;
无焊料:选择一体成型金锭,避免焊点拉低纯度;
无品牌溢价:金条回购价=实时金价-10元,品牌首饰回收打7折。
2. 佩戴需求:抓住“一低一高”原则
工费最低:传统足金工费≤50元/克(如素圈手镯);
硬度最高:18K金(AU750)镶嵌宝石更牢固,实际含金量75%,但回收时只按金重算价。
3. 避坑必杀技:当场验三样
复秤:用店方珠宝秤确认克重;
验印:检查内侧钢印是否为“足金”“AU990”“G990”;
算单价:总价÷克重≤当日金价×1.3(2025年7月足金实时价约781元/克)。
五、独家数据:2025年黄金市场的两大真相
纯度与保值背离:2025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数据显示,AU9999金锭回收价仅比AU990高0.8%,但零售端“无焊料足金”溢价却达18%——每多花1万元,回收时净亏6200元。
全球央行用脚投票:中国央行连续7个月增持黄金,但入库标准仅为AU995(99.5%纯度)。连国家队都不追“万足金”,普通消费者更不必为噱头买单。
最后一句忠告:
“黄金的本质是抗通胀的硬通货,不是奢侈品。当你为‘万足金’‘24K’这些消失的标签多付钱时,买的早已不是黄金,而是商家的营销幻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