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露天矿挖了18年,突然说只剩3年寿命?这矿是要‘退休’还是‘转岗’?” 看到中国黄金国际(02099.HK)最新财报里长山壕金矿的剩余储量,老矿工都得掐指一算——2024年末地上黄金储量仅剩52万盎司,按年采10万盎司的速度,2028年就得熄火!更扎心的是,2025年产量指引还降到2.4-2.6吨(同比-26%),露天矿的倒计时真开始了?
🚨 一、资源枯竭实锤:露天矿连“蓄水池”都快见底了
1. 产量断崖下跌,数据不会说谎
可回收黄金创新低:2024年Q4仅13,187盎司,比2022年同期(24,808盎司)暴跌47%,比2021年同期(20,618盎司)跌36%!
开采效率崩盘:2024年上堆矿量比2022年少30%,矿石品位从0.65克/吨滑到0.41克/吨——挖半天矿,金子还变少了。
2. 剩余寿命算笔账
指标 | 2024年末数据 | 还能撑多久? |
---|---|---|
地上黄金储量 | 52万盎司 | 约5年(理论值) |
实际有效产量 | 29万盎司 | 不足3年 |
库存黄金(蓄水池) | 14万盎司 | 仅够1年缓冲 |
为啥实际更惨?因为矿坑越挖越深,边坡稳定性问题拖累效率,2023年曾因治理边坡直接停产一季!
⛏️ 二、井下转型:图纸很美好,现实卡在“三无”阶段?
1. 进展慢到让人心慌
勘探刚收尾:2024年钻了3个孔,还剩1个孔“等4月继续完成”(到2025年3月报告仍无下文)。
手续卡脖子:目前只完成PEA报告(预可行性研究),连工程合同都没签,更别说施工许可。
时间表悬疑:管理层曾说“2028年无缝衔接”,但2023年业绩会又改口“采用自然崩落法,基建期3年”——2025年不动工,绝对来不及!
2. 成本与产能的生死赌局
⚡️烧钱预警:前期投入15亿人民币基建费,每克黄金成本冲到300元(约1350美元/盎司),比现在现金成本(924美元)高46%!
产能打折:设计年处理850万吨矿石,但自然崩落法技术难度大,达产率可能打七折——参考同类矿山,投产前3年实际产量常低于设计值30%。
💰 三、金价红利还能吃多久?成本线正在悄悄上移
1. 当前躺赚全靠“高价金”
2024年金价2453美元/盎司,让长山壕在产量降16%的情况下,利润反增18%(税前利润从6800万→8100万美元)。但今年成本也在涨:
单位总成本1627美元/盎司(2024上半年数据),比2023年涨20%;
蓄水池效应消退:库存黄金从2023年14.6万盎司→2024年14万盎司,调节空间越来越小。
2. 若金价回调,盈利模型秒崩
假设金价跌回2000美元/盎司(仍高于近10年均值):
场景 | 现金成本(美元/盎司) | 盈亏平衡点(美元/盎司) |
---|---|---|
露天开采(当前) | 924 | 1600 |
井下开采 | 1350 | ≥1800 |
这意味着:金价若跌20%,露天矿还能活,井下矿直接亏穿!
🚀 四、独家观点:破局关键在“三快一狠”
作为一个跟踪矿企十年的观察者,我认为长山壕要逆天改命,必须做到:
1. 抢时间:2025年内必须开建井下工程
参考甲玛矿尾矿库审批(20项手续办完18项才复产),政府流程是最大变量。企业需组建专项组跑手续,否则2028衔接纯属空谈。
2. 降成本:用技术对冲资源劣势
学甲玛矿“副产金属抵成本”模式:长山壕矿石含银、铜,若提高回收率,或可复制“负成本”神话;
无人机勘探+AI配矿:像招金集团用无人机航磁勘探,可缩短井下矿脉定位时间30%。
3. 狠心“断奶”:把利润砸向转型而非分红
2024年长山壕赚4.7亿港币利润,但集团研发投入仅508万美元(占收入0.2%);
至少抽30%利润专攻井下技术,否则资本市场迟早用脚投票。
给小白投资者的警示牌:
✅ 短期看库存:盯紧季报“期末在制黄金”栏,若跌破10万盎司,说明缓冲垫快没了;
⚠️ 中期看金价:纽约COMEX金价若跌破2200美元,长山壕盈利将缩水40%;
🔍 长期看钻机:矿区若出现大型钻探设备,说明井下项目动了;若静悄悄,赶紧跑!
矿山的命运和人生一样:辉煌时谁都在笑,转折处才见真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