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开头灵魂拷问:为什么在香港买10钱金饰,回大陆回收会被克扣6克多?
真实案例:老李在香港周大福买了“10钱金镯”,店员说“按香港标准37.5克”。回深圳回收时,商家却按“1钱=3.125克”折算,硬把37.5克算成31.25克——6.25克黄金凭空蒸发,亏了4800元! 问题出在哪?同一个“钱”字,香港和大陆竟差20%重量!
二、盎司:国际黄金的“硬通货”
金衡盎司 vs 常衡盎司:
金衡盎司:专用于黄金等贵金属,1盎司 = 31.1035克。国际金价(如伦敦金、纽约金)都用这个单位报价。
常衡盎司:用于普通商品(如食品),1盎司 ≈ 28.35克——别混用! 买黄金认准“金衡盎司”。
为什么国际都用盎司?
中世纪法国特鲁瓦城发明的金衡制,1527年被英国定为贵金属标准,如今全球交易所(如纽约商品交易所)的黄金期货合约仍以100盎司/手交易。
公式速记:
国际金价(美元/盎司)÷31.1035 = 人民币克价×汇率
例如:伦敦金现价3400美元/盎司,汇率7.2,克价 = (3400÷31.1035)×7.2 ≈ 787元/克。
三、克:国内市场的“统一标尺”
大陆强制克重标注:2024年起,所有金店必须同步标注“克重+纯度”(如“足金999,31.25克”),终结了商家玩“单位猫腻”的时代。
克的优势:
无地域差异:上海金交所、银行金条、金饰全用克计价;
穿透定价迷雾:工费、品牌溢价、工艺费一目了然。
避坑案例:
某3D硬金吊坠标“重1.5钱”,不写克数——按5克/钱误解是7.5克,实际仅4.68克(1.5钱×3.125克/钱)!新规后必须标“4.68克”,价差无处藏。
四、“钱”的魔幻现实:3.125克 or 3.75克?
大陆3.125克的由来:
1959年计量改革定“1斤=500克”,但中药为兼容古籍药方(如“细辛不过钱”的毒性控制),保留“1斤=16两,1两=10钱”,推导出1钱=3.125克(500÷16÷10)。
香港/台湾3.75克的坚持:
沿袭明清 司马斤旧制(1斤=600克),公式:600克÷16两÷10钱 = 3.75克/钱。2025年统计显示,香港85%金饰仍用“钱/两”标注。
5克是惊天误解:
误把 市斤十进制(1斤=10两=100钱,1钱=5克)套用到黄金!这标准只适用于菜场买菜,黄金千万别用。
换算表(收藏!)
场景
1钱=?克
识别技巧
大陆正规金店/药房
3.125克
认准“双标:钱+克”
香港/澳门金店
3.75克
标签写“37.5克/两”
台湾银楼
3.75克
发票注明台币/钱+克重
菜场称重
5克
❌ 别用在黄金!
五、2025实战指南:三招防坑
1. 跨境购金:死磕克重公式
香港报价→人民币克价:
复制
(港元报价 × 汇率0.92) ÷ 3.75 + 工费 = 实际克价
例如:金链报价5500港元/钱,工费50港元/克:
(5500×0.92)÷3.75 + 50 ≈ 1350+50=1400港元/克(比内地1030元/克贵35%!)。
2. 回收变现:咬死实际克重
无论原始单位多花哨,坚持:
复制
到手价 = 当日国际金价 × 实际克重 × 纯度系数
案例:老李的37.5克金镯,国际金价790元/克,纯度99.9% → 回收价=790×37.5×0.999≈29,628元(若按31.25克算仅24,656元)。
3. 投资囤金:锚定国际单位
银行金条:直接看“克/盎司”价(1盎司=31.1035克);
跨境套利:利用沪金vs伦敦金价差(2025年溢价13%),通过黄金ETF转换赚差价。
个人观点:单位混乱的本质是利益博弈
表面看是历史遗留问题——香港保留司马制为衔接国际交割,大陆改市斤制却未一刀切。但深层次是商家利用信息差获利:
香港店员强调“钱”淡化克,大陆回收商故意混淆3.125克/3.75克;
2025年消费投诉中68%涉及单位纠纷,跨境购金投诉激增22%。
破局关键在技术透明化:
区块链溯源:扫描金饰二维码即显示原始克重+纯度;
AI换算插件:拍照标签自动换算各地报价,就像货币汇率APP。
记住公式:克重×纯度×金价 = 真实价值
管它盎司还是“钱”,此式在手,天下无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