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搞懂材质:黄金首饰里的 “料” 有啥区别?
买金饰先看材质,就像买水果先看品种,不同材质的特点差老远了,适合的人群也不一样。
足金:最纯的黄金,保值首选
足金就是含金量 99% 以上的黄金,平时说的 “足金 999”“三个九” 都属于这类。它的好处是纯度高,颜色正,戴在身上看着就温润。但缺点也明显 —— 软,比如细细的足金项链,使劲拽可能会断,戒指戴久了还容易变形。
我觉得啊,要是想买来戴几年还能换钱,或者给长辈当礼物,选足金准没错。前阵子我给我妈买了个足金的小吊坠,她天天戴着,说 “纯金的戴着踏实”。
K 金:花样多硬度高,年轻人更爱
K 金是黄金掺了其他金属的合金,常见的 18K 金含金量 75%,14K 金含金量 58.5%。它比足金硬多了,能做出好多复杂的造型,比如细巧的镂空花纹、多层叠戴的款式。颜色也多,除了黄色,还有玫瑰金、白金色,搭配衣服特别洋气。
不过 K 金保值性不如足金,要是以后想换款,回收价可能比足金低。但话说回来,现在很多年轻人买金饰就图个好看,戴两年腻了换新款,K 金反而更合适。我妹妹就有个 18K 金的玫瑰金手链,戴了三年还跟新的一样,她说 “比足金耐造,随便造都不怕变形”。
这些 “假黄金” 得注意,别花冤枉钱
市场上还有些看着像黄金的饰品,其实不是真金。比如镀金,就是在其他金属表面镀了层薄金,戴不了多久就会掉色;包金是把金箔包在金属上,比镀金厚点,但也不算真金。买的时候一定要看首饰上的印记,足金会标 “足金 999”“AU999”,K 金标 “18K”“AU750”,没有这些印记的就得多留个心眼。
再看工艺:不同工艺的金饰,戴起来差别大
同样是足金,工艺不一样,戴起来感觉、价格都差不少。选工艺的时候,得想想自己平时咋戴,不然可能买回去不适合。
光面工艺:最常见也最耐造
光面工艺就是把黄金打磨得亮亮的,像镜子一样能反光。这种工艺最简单,工费也便宜,一克大概 20-30 块。平时戴的时候磕磕碰碰不容易留痕迹,就算有点划痕,拿去找金店抛个光就又亮了。
我自己有个光面的足金戒指,戴了快五年,除了内侧有点磨花,外侧看着还挺新,感觉性价比特高。这种工艺适合天天戴,不用太小心呵护。
磨砂工艺:低调有质感,就是有点显旧
磨砂工艺的金饰表面是哑光的,摸起来有点粗糙感,看着比光面的稳重。年轻人戴磨砂款显得有格调,长辈戴也不张扬。但它有个小问题,戴久了容易沾灰,缝隙里的脏东西不好清理,而且磨砂面会慢慢被磨亮,变成半光半磨砂的样子。
上次陪朋友挑手链,她一开始看上磨砂的,后来听店员说不好打理,最后选了光面的,说 “我这人懒,还是光面的省事”。
古法工艺:颜值高但贵,适合特殊场合
古法工艺是最近几年的热门,表面是哑光的,上面的花纹都是手工錾刻的,比如缠枝纹、回纹,看着特别有古韵。这种工艺费时间,工费也高,一克可能要 80-150 块。
古法金饰确实好看,戴出去不容易撞款,但我觉得平时上班上学戴有点太 “隆重” 了,适合订婚、过年这种场合。而且它的哑光面很容易被磨亮,想一直保持古法的质感,得特别小心爱护。
3D 硬金和 5G 黄金:精致小巧,克重轻显大
这两种都是新工艺,比普通足金硬,能做出很立体的造型,比如小小的卡通吊坠、镂空的花朵,看着挺大一个,实际克重可能才 2-3 克,价格不贵还显精致。
但它们也有缺点,3D 硬金虽然硬但脆,掉地上可能会摔瘪;5G 黄金工费比 3D 硬金低点,但还是比普通足金高。要是想买个日常戴的小饰品,这两种工艺挺合适,不过别指望它们多耐造,戴的时候得小心点。
材质和工艺怎么搭?给新手的几个小建议
搞懂了材质和工艺,选的时候还得结合自己的需求搭一搭,不然可能选的材质挺好,工艺却不合适。
比如你要是天天戴,选足金 + 光面工艺就很合适,耐造还保值;要是想戴个款式搭配衣服,18K 金 + 镂空工艺的就不错,好看还不贵;要是想买来当传家宝,足金 + 古法工艺虽然贵点,但有收藏价值。
我邻居阿姨给女儿买嫁妆,选的就是足金 + 古法工艺的手镯,她说 “贵是贵点,但工艺好,以后传给孙女也体面”。
其实买黄金首饰不用太紧张,材质和工艺没有绝对的好坏,就看合不合适自己。只要记住:足金保值但软,K 金好看但保值差点;光面耐造,古法精致但贵。搞清楚这些,再去金店挑,保准你心里有数,不会被店员几句话就说动了。毕竟花的是自己的钱,选个戴着舒服、看着顺眼的最重要,你说对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