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搞清楚:伤者最缺的是什么?
刚出事的时候,伤者身上可能有各种问题 —— 流血、骨折、不能呼吸,甚至意识不清。但你知道吗?黄金 72 小时里,最要命的往往不是那些看着吓人的伤口,而是身体里的 “隐形消耗”。比如流血太多会休克,身体变冷会失温,哪怕只是躺着不动,脱水也可能悄悄带走生机。
虽然大家都觉得 “赶紧送医院” 是第一要务,但很多时候,现场根本没办法立刻转移伤者。这时候,咱们能做的第一步,其实是 “别帮倒忙”。比如有人腿被压着,你一心急就想把他拉出来,结果可能让骨头错位更厉害,甚至伤到神经,本来能恢复的,最后可能一辈子站不起来。所以啊,动手之前,先停三秒想想:我这么做,会不会让他更糟?
现场能做的三件 “保命事”
第一件:止得住血,就赢了一半
流血是最常见的,也是最容易处理的。找块干净的布 —— 衬衫、毛巾都行,哪怕是相对干净的塑料袋,紧紧按在出血的地方,别松手。有人觉得隔几分钟就得看看血止住没,其实越动越难止住。按个三五分钟再看,要是还流,再加一层布接着按,别把原来的布拿下来,那样会把刚凝结的血块弄掉。
我见过有人用泥巴或者香灰撒在伤口上,说能止血。虽然老辈人这么传,但其实挺危险的,万一感染了,后面更麻烦。还不如就用干净的东西压着,简单有效。
第二件:让他 “暖” 着,哪怕天很热
这一点很多人想不到。伤者受伤后,身体的体温调节可能会出问题,哪怕是夏天,也可能慢慢变冷。尤其是失血多的时候,体温降得更快。所以不管啥天气,找件外套、毯子,甚至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盖上,重点盖肚子和腿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能盖太厚,要是他已经在出汗,那就少盖点,主要是别让风吹着。保持体温稳定,比忽冷忽热强。
第三件:别让他 “渴” 到,但也别乱喂水
人受伤后可能会觉得渴,这时候千万别拿水给他猛灌。尤其是意识不太清楚的,喝水可能会呛到,甚至进到肺里,那麻烦就大了。可以用棉签蘸点水,擦擦他的嘴唇和嘴角,润一润就行。要是他清醒,能自己咽东西,那就少给点水,一次一两口,隔段时间再给。
等救援的时候,该怎么 “熬”?
如果一时半会儿等不到救援,那咱们能做的就是帮伤者 “熬” 过这 72 小时。这时候,保存体力比啥都重要。让他躺着,别说话,少动。要是周围有废墟,看看能不能找个相对稳固的角落,避免二次伤害 —— 比如余震、东西再塌下来。
有人可能会说,得让他保持清醒,别睡着。其实不一定,要是伤者很困,就让他睡,睡眠也是恢复体力的一种方式,只要隔一会儿叫叫他,能答应就行。强迫他醒着,反而更消耗体力。
我觉得这时候,轻声跟他说说话也挺好。不用讲大道理,就说 “救援的人快来了”“你家人在等你”,这些话可能比啥都管用。人心里有盼头,就更能撑下去。
这些 “坑” 千万别踩
虽然咱们是好心,但有些做法真的会帮倒忙。比如看到有人骨折,就往伤口上抹红花油、云南白药,其实在没固定之前,这些药一点用没有,还可能让肿胀更厉害。还有人喜欢给伤者喂吃的,哪怕是饼干、巧克力,觉得能补充能量,其实在不知道内脏有没有受伤的情况下,吃东西可能会引发呕吐,甚至导致更严重的问题。
另外,别随便移动伤者。除非他所在的地方马上要塌了,否则一动不如一静。尤其是脖子、后背受伤的,随便搬动可能会让脊髓受损,一辈子瘫痪。判断不了的话,就别动,等着专业人员来。
为啥这些做法有用?
可能有人会问,这些方法看着都挺简单的,真的能起作用吗?其实黄金 72 小时里,咱们普通人能做的,就是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。专业的医生、护士来了,自然会做更复杂的处理,但在那之前,咱们别让情况变糟,就是最大的帮助。
有数据说,在地震救援中,那些能撑过 72 小时的伤者,80% 都得到过身边人的初步帮助。这或许能说明,普通人的行动确实能提高生存概率,虽然不能说绝对,但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希望。
不过具体到不同类型的伤者,比如老人和小孩,这些方法是不是都适用,我就不太清楚了。比如小孩可能更容易脱水,老人可能对失温更敏感,这些细节上的差异,还得等专业的研究来说明。
最后想说的
黄金 72 小时,对伤者来说是道坎,对我们来说,是场考验。咱们不一定非要做多么专业的事,只要记住 “别乱动、快呼救、做基础处理” 这几点,可能就能帮上大忙。
我总觉得,遇到意外时,冷静比啥都重要。哪怕你啥都不会,只要能快速打急救电话,说清楚地点、人数、伤情,这也是在帮忙。毕竟,专业的人来了,才能做更有效的救援。
所以啊,别觉得自己啥都做不了。在黄金 72 小时里,你的一个举手之劳,可能就是别人活下去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