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说那些 “看着就舒服” 的事儿
你看那达芬奇画的《蒙娜丽莎》,多少人研究她为啥那么耐看。有人量过,她的脸宽和脸长的比例,差不多就是 0.618;还有她眼睛的位置,离头顶和下巴的距离,也沾着这个数的边。不光是画,老祖宗盖房子也懂这套,比如咱国家的故宫,三大殿的布局,从太和门到太和殿的距离,跟整个前朝的长度比,据说也凑近这个数。
自然里就更神了。你拿个向日葵花盘瞅,那些籽儿排列的螺旋线,顺时针数和逆时针数,往往是 34 和 55、55 和 89 这样的数,这俩数相除,结果就越来越靠近 0.618。还有海螺的壳,一圈圈转着长,每一圈的宽度比例,也常跟这个数挂上钩。
虽然这些事儿看着八竿子打不着,但都绕着 0.618 转,你说怪不怪?
黄金分割公式到底是个啥模样?
咱别被 “公式” 俩字吓着,其实它说的就是个比例。简单说,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部分,长的那部分除以整个东西的长度,等于短的那部分除以长的那部分。听着有点绕?咱拿根绳子举例子。
假设绳子总长是 10 厘米,分成 A 和 B 两段,A 长一点,B 短一点。要是 A 除以 10,等于 B 除以 A,那这时候 A 和 10 的比,就是黄金分割比,大概是 0.618。也就是说,A 差不多是 6.18 厘米,B 就是 3.82 厘米,6.18÷10≈0.618,3.82÷6.18 也≈0.618。
可能有人会问,这数是咋算出来的?其实是解一个方程得出来的,具体的咱不用深究,记着 0.618 这个数就行。毕竟咱不是搞数学研究的,知道咋用比知道咋来的更实在,你说对不?
咱普通人咋用这个神奇密码?
别觉得这是数学家的事儿,咱平时过日子也能用。
先说拍照吧。以前我总把人放正中间,拍出来死板得很。后来试着把想突出的东西,比如一朵花、一个人,放在画面左边或右边大约三分之二的位置 —— 你猜咋着?立马好看多了!因为三分之二差不多就是 0.666,离 0.618 不远,看着就协调。
穿衣服也一样。个子不高的朋友,试试把腰线提高点,让从腰线到脚的长度,除以整个身高,凑近 0.618,视觉上就显腿长。我表妹以前总愁自己腿短,按这法子穿高腰裤,身边人都说她 “好像长个儿了”。
还有摆家具,比如沙发长度 1.8 米,那客厅宽度要是差不多 2.9 米(1.8÷2.9≈0.618),看着就不挤不旷。当然不用那么精确,差不离就行,太较真反而累得慌。
这密码就没失灵的时候?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是啥事儿都得按 0.618 来。比如方方正正的桌子,边长一样,看着也挺舒服;有些现代艺术画,故意打破这比例,反而有冲击力。所以啊,这数就是个参考,不是啥必须遵守的规矩。
有人说,黄金分割是 “最美的比例”,这或许暗示它在多数人的审美里占了个重要位置,但你要是觉得另一种比例更好看,那也没错。毕竟美这东西,本来就没标准答案。
还有些咱没搞懂的事儿
虽然知道这数到处都是,但为啥会这样?比如为啥人的五官比例靠近 0.618 就看着舒服?是天生的,还是后天看习惯了?具体的深层原因,可能还得等科学家们再研究研究。
我有时候会想,会不会是咱先发现了这个数,然后才到处去找符合它的例子?就像先有了尺子,再去量东西,总能找到刚好够长的。不过这想法是不是瞎猜,我也说不准。
反正我觉得,了解黄金分割公式和 0.618 这串密码,不是为了让自己被数字捆住,而是多了个看世界的角度。下次看到好看的画、顺眼的风景,甚至吃一块形状舒服的蛋糕,你都能心里嘀咕一句 “哎,说不定这就是那 0.618 在起作用呢”,这不也挺有意思的嘛。